纸类印刷的颜色控制想多与其他可能产品的颜色控制更为复杂,油墨的配置,机器的选择,出墨量的多少,机器压力的大小都是影响纸制品颜色的因素。为了控制这些可能引起颜色变化的因素使用色差仪测量并分析同时控制印刷过程,成为工业上报纸类产品色差控制的基本手段。但是这些测量是需要一种同一标准控制,否者也不具备可比性。
当前,报纸出版印刷的彩色化目标已基本实现,彩报成为报纸的普遍形式。彩报的普及有效拓展了报纸的表现空间,给读者更丰富多彩的阅读感受,给广告以更全面准确的信息传递。但彩报印刷工艺复杂,质量影响因素多,报纸图片、广告色彩经常会出现较大波动,导致读者不满意、编辑不满意、广告商不满意。色彩成为各方十分关注又难以达成共识的主要质量项目。
色彩准确是彩报的基本要求,但这个准确度如何把握,需要彩报制作各方达成一致,共同努力。印刷作为最后一个生产环节,对色彩的准确负有主要责任,但并非全部责任,出现色彩质量问题时,印厂也有很多委屈。例如,由于设备和材料等方面的限制,要求报纸色彩达到商业印刷效果是不现实的。和铜版纸相比,同一图片在报纸上肯定要暗得多;广告商提供的样张色彩不准确,印刷追不上;图片和广告的印前分色不规范,等等。只有明确了报纸色彩的标准,出现色彩纠纷时才能确定各方的责任。
报纸印刷的色彩标准
报纸印刷色彩准确与否,需要有权威依据,这个依据就是国家或国际标准。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制定颁布了报纸印刷质量标准。2003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又发布了与国际ISO标准相一致的报纸印刷国家标准GB/T17934.3-2003。这个标准规定了报纸色彩基准值和偏差范围,同时也规定了分色、加网、套印、中间调扩展等工艺过程参数基准。该标准的色彩基准值采用了Lab表色方法,用色差的方法表示偏差范围,使得色彩具有视觉唯一性,色彩控制有了规范准确的依据。
这个标准是根据发布于1998年的ISO12647-3:1998版制定的,当时彩报印刷刚刚出现,对彩色印刷质量控制的理解还处于摸索阶段,一些参数的规定现在看来也多有不合理之处。ISO组织于2005年10月发布了更新的ISO12647-3:2005。相对原有标准有较大改进,更适合报纸印刷生产的实际情况,可以作为评价报纸质量的基本依据。
新标准规定了印刷产品的一次色和二次色的色彩基准目标值和色差允许量,只要色彩值在偏差范围内,整个版面色彩就可以得到保证。新标准采用的是Lab表色方法,而不是以前常用的密度法,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新标准是评价报纸印刷质量公认和规范的基准,报社可在此基础上制定更为详细严格的标准,如人民日报制定的彩报质量评比标准,较多地引用了新标准要求。